![]() 多出口润滑泵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出口润滑泵,属于润滑泵技术领域;其包括储油罐,所述储油罐底部外侧圆周均布有若干个与储油罐连通的泵芯;所述储油罐内转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泵芯工作的偏心轴驱动机构;所述储油罐底部设有用于驱动偏心轴驱动机构转动的驱动元件;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顶部设有可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的搅拌组件,与可将储油罐内的介质朝泵芯方向引导的引导组件;当驱动元件驱动偏心轴驱动机构转动时,偏心轴驱动机构依次驱动不同的泵芯进行工作,且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随着偏心轴驱动机构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与导向;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多出口润滑泵;用于对多个需要润滑的零部件持续供油。 公开号:CN214332275U 申请号:CN202023143743.4U 申请日:2020-12-23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申正武 申请人:Shenzhen Runying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16N13-1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润滑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出口润滑泵。 [n0002] 润滑泵是一种可向需要润滑的零部件持续供油的装置。目前润滑泵内的泵芯在执行一次动作后,经常因润滑脂的流动性较差的原因,使得泵芯与润滑脂之间出现空缺,导致泵芯在下一次进料时无法及时补充润滑脂,从而出现泵芯的实际排量降低或空排的问题。且目前润滑泵由于偏心轴驱动机构本身结构原因,在泵芯数量较多时会出现安装位置不够的问题。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剂量多润滑点的多出口润滑泵,其通过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的配合可为润滑脂持续施加一个朝泵芯方向的压力,使润滑脂可及时填充空缺,保证了润滑泵正常运作。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出口润滑泵,包括储油罐,所述储油罐底部外侧圆周均布有若干个与储油罐连通的泵芯;所述储油罐内转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泵芯工作的偏心轴驱动机构;所述储油罐底部设有用于驱动偏心轴驱动机构转动的驱动元件;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顶部设有可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的搅拌组件,与可将储油罐内的介质朝泵芯方向引导的引导组件;当驱动元件驱动偏心轴驱动机构转动时,偏心轴驱动机构依次驱动不同的泵芯进行工作,且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随着偏心轴驱动机构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与导向。 [n000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与储油罐内侧壁形状相适配的搅拌板、固定在储油罐上的挡板;所述搅拌板底部与偏心轴驱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上设有供储油罐内的介质流动的缺口;当偏心轴驱动机构转动时,搅拌板随着偏心轴驱动机构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 [n0006]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罐由盖板、上罐体与下罐体组成;所述下罐体上设有若干个与泵芯相适配的固定孔,所述泵芯密封连接在固定孔内;所述上罐体设置在下罐体上方,上罐体内设有中间保持架,上罐体通过中间保持架固定连接在下罐体上,且上罐体与下罐体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合在上罐体上方;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下端与下罐体底部转动连接,且偏心轴驱动机构下端与下罐体底部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上端与中间保持架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均布在中间保持架上的若干进液槽、与最少可盖合一个进液槽的压板;所述压板位于中间保持架上方,且压板一端与偏心轴驱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压板靠近其本身移动方向的一侧设有向上翘起的引导斜板。 [n0007]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罐上部设有用于检测储油罐内的介质液面高度的检测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检测传感器为电容式传感器和/或超声波传感器。 [n0008]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包括偏心轴,所述偏心轴上从下至上依次套接有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与第四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上套接有第一回拉环,所述第一回拉环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卡接环,所述第一卡接环的内环壁、第一回拉环顶面、第二轴承外环壁之间形成可卡接一泵芯动力端的第一卡槽;所述第四轴承上套接有第二回拉环,所述第二回拉环底部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二卡接环,所述第二卡接环的内环壁、第二回拉环顶面、第三轴承外环壁之间形成可卡接另一泵芯动力端的第二卡槽。进一步的,所述泵芯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内设有进液通道,泵体的一端设有与进液通道连通的出液口,泵体另一端的侧壁设有与进液通道连通的进液口;所述泵体设置在储油罐上,且泵体上的进液口位于储油罐内;所述出液口与进液通道之间设有单向阀组件;所述进液通道远离出液口的一端滑移连接有柱塞;所述柱塞远离进液通道的一端卡接在第一卡槽或第二卡槽上。更进一步的,所述泵芯设有上下两排,其中下排泵芯的柱塞卡接在第一卡槽内,上排泵芯的柱塞卡接在第二卡槽内。更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设置在出液口靠近进液通道一端的放置槽、设置在放置槽内的单向阀杆与弹簧;所述放置槽靠近进液通道的一端设有朝着出液口方向倾斜的第一锥面,所述单向阀杆靠近进液通道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锥面相适配的第二锥面;所述弹簧套接在单向阀杆远离进液通道的一端,为单向阀杆提供一个向着进液通道方向的力,使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密闭贴合。更进一步的,所述弹簧一端设有用于将弹簧限制在放置槽内的弹簧螺母,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弹簧进行径向限位的弹簧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弹簧螺母与弹簧座上;所述弹簧座套接在单向阀杆上;所述弹簧螺母外表面与出液口螺纹连接,弹簧螺母远离弹簧的一端设有调节凹槽。 [n0009]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可搅动润滑脂活动并将润滑脂下压到泵芯处,使润滑脂可及时填充其与泵芯之间的空缺,保证了润滑泵的正常运作;通过对偏心轴驱动机构进行结构改进,解决了因泵芯数量较多而造成的安装位置不够的问题;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与第一回拉环、第二回拉环的配合使用,可有效地降低柱塞与偏心轴之间的摩擦系数,使柱塞的活动更加顺畅,同时利用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的外圈作为受力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柱塞受力面磨损硬度上的要求,降低了生产难度。且第一回拉环、第二回拉环的上下安装,可便于泵芯的安装,并有效地减少泵芯的安装空间。 [n0010]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n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n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n0014]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偏心轴驱动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n0015]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芯进液时的结构状态图; [n0016]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芯出液时的结构状态图; [n0017]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芯的结构剖视图。 [n0018] 图中:2-泵芯,3-偏心轴驱动机构,4-驱动元件,7-泄压阀;11-盖板,12-上罐体,13-下罐体,14-中间保持架;21-泵体,22-进液通道,23-出液口,24-进液口,25-柱塞,26-单向阀杆,27-弹簧,28-弹簧螺母,29-弹簧座,30-调节凹槽;31-偏心轴,32-第一轴承,33-第二轴承,34-第三轴承,35-第四轴承,36-第一回拉环,37-第二回拉环,38-第一卡槽,39-第二卡槽;51-搅拌板,52-挡板;61-进液槽,62-压板,63-引导斜板;71-电容式传感器,72-超声波传感器。 [n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n0020] 如图1-7所示的一种多出口润滑泵,包括储油罐,所述储油罐底部外侧圆周均布有若干个与储油罐连通的泵芯2;所述储油罐内转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泵芯2工作的偏心轴31驱动机构3;所述储油罐底部设有用于驱动偏心轴31驱动机构3转动的驱动元件4;所述偏心轴31驱动机构3顶部设有可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的搅拌组件,与可将储油罐内的介质朝泵芯2方向引导的引导组件;当驱动元件4驱动偏心轴31驱动机构3转动时,偏心轴31驱动机构3依次驱动不同的泵芯2进行工作,且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随着偏心轴31驱动机构3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与导向;通过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的配合可实现搅动润滑脂活动并将润滑脂下压到泵芯2处的功能,使润滑脂可及时填充其与泵芯2之间的空缺,保证了润滑泵的正常运作。 [n002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与储油罐内侧壁形状相适配的搅拌板51、固定在储油罐上的挡板52;所述搅拌板51底部与偏心轴31驱动机构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52上设有供储油罐内的介质流动的缺口;当偏心轴31驱动机构3转动时,搅拌板51随着偏心轴31驱动机构3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通过搅拌板51与挡板52的配合,可将上层润滑脂进行搅拌,使润滑脂可与储油罐内侧壁分离,从而便于润滑脂向下流动;并且利用了偏心轴31驱动机构3的动力带动搅拌板51进行搅动,无需另外的动力源,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n0022]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罐由盖板11、上罐体12与下罐体13组成;所述下罐体13上设有若干个与泵芯2相适配的固定孔,所述泵芯2密封连接在固定孔内;所述上罐体12设置在下罐体13上方,上罐体12内设有中间保持架14,上罐体12通过中间保持架14固定连接在下罐体13上,且上罐体12与下罐体13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盖板11可拆卸地盖合在上罐体12上方;所述偏心轴31驱动机构3下端与下罐体13底部转动连接,且偏心轴31驱动机构3下端与下罐体13底部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偏心轴31驱动机构3上端与中间保持架14转动连接;该结构设计可便于储油罐与偏心轴31驱动机构3的拆装,有利于提高安装与维修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均布在中间保持架14上的若干进液槽61、与最少可盖合一个进液槽61的压板62;所述压板62位于中间保持架14上方,且压板62一端与偏心轴31驱动机构3固定连接;所述压板62靠近其本身移动方向的一侧设有向上翘起的引导斜板63;当偏心轴31驱动机构3带动压板62转动时,引导斜板63可将润滑脂逐渐引导至相应的进液槽61内,随后压板62会逐渐覆盖该进液槽61,使得该进液槽61内的润滑脂无法溢出,从而实现将润滑脂向着泵芯2方向挤压的功能。 [n0023]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罐上部设有用于检测储油罐内的介质液面高度的检测传感器,可便于维护人员及时得知储油罐内的润滑脂余量。进一步的,所述检测传感器为电容式传感器71和/或超声波传感器72或其它可检测储油罐内的润滑脂余量的传感器。 [n0024]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偏心轴31驱动机构3包括偏心轴31,所述偏心轴31上从下至上依次套接有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第三轴承34与第四轴承35;所述第一轴承32上套接有第一回拉环36,所述第一回拉环36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卡接环,所述第一卡接环的内环壁、第一回拉环36顶面、第二轴承33外环壁之间形成可卡接一泵芯2动力端的第一卡槽38;所述第四轴承35上套接有第二回拉环37,所述第二回拉环37底部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二卡接环,所述第二卡接环的内环壁、第二回拉环37顶面、第三轴承34外环壁之间形成可卡接另一泵芯2动力端的第二卡槽39;通过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与第一回拉环36、第二回拉环37的配合使用,可有效地降低柱塞25与偏心轴31之间的摩擦系数,使柱塞25的活动更加顺畅,同时利用第二轴承33与第三轴承34的外圈作为受力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柱塞25受力面磨损硬度上的要求,降低了生产难度;且第一回拉环36、第二回拉环37的上下安装,可便于泵芯2的安装。进一步的,所述泵芯2包括泵体21,所述泵体21内设有进液通道22,泵体21的一端设有与进液通道22连通的出液口23,泵体21另一端的侧壁设有与进液通道22连通的进液口24;所述泵体21设置在储油罐上,且泵体21上的进液口24位于储油罐内;所述出液口23与进液通道22之间设有单向阀组件;所述进液通道22远离出液口23的一端滑移连接有柱塞25;所述柱塞25远离进液通道22的一端卡接在第一卡槽38或第二卡槽39上;当偏心轴31转动一圈时,第一卡槽38与第二卡槽39带动相应的泵芯2中的柱塞25实现一次往复运动;当泵芯2中的柱塞25拉出进液通道22外时,单向阀组件闭合,且此时出液口23与进液通道22之间不连通,进液通道22内产生负压,储油罐内的润滑脂从进液口24处被吸入进液通道22内;当泵芯2中的柱塞25压入进液通道22内时,单向阀组件开启,且此时出液口23与进液通道22之间不连通,柱塞25将进液通道22内的润滑脂从单向阀处压向出液口23流出;出液口23则连通泄压阀7及相应的输出管道,从而将润滑脂输送至需润滑的部位。更进一步的,所述泵芯2设有上下两排,其中下排泵芯2的柱塞25卡接在第一卡槽38内,上排泵芯2的柱塞25卡接在第二卡槽39内,解决了因泵芯2数量较多而造成的安装位置不够的问题,并有效地减少泵芯2的安装空间。更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设置在出液口23靠近进液通道22一端的放置槽、设置在放置槽内的单向阀杆26与弹簧27;所述放置槽靠近进液通道22的一端设有朝着出液口23方向倾斜的第一锥面,所述单向阀杆26靠近进液通道2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锥面相适配的第二锥面;所述弹簧27套接在单向阀杆26远离进液通道22的一端,为单向阀杆26提供一个向着进液通道22方向的力,使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密闭贴合;设置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可提高单向阀杆26与进液通道22之间的贴合面积,从而提高密封性,并且便于润滑脂从进液通道22处流向出液口23。更进一步的,所述弹簧27一端设有用于将弹簧27限制在放置槽内的弹簧螺母28,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弹簧27进行径向限位的弹簧座29,所述弹簧27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弹簧螺母28与弹簧座29上;所述弹簧座29套接在单向阀杆26上;所述弹簧螺母28外表面与出液口23螺纹连接,弹簧螺母28远离弹簧27的一端设有调节凹槽30;设置弹簧座29可防止弹簧27发生径向位移,可避免出油量发生变化,提高出油精准度;设置调节凹槽30可便于弹簧螺母28的安装,并且在弹簧27弹力过大时可通过调节凹槽30将弹簧螺母28适当往出液口23方向拧动,从而实现对弹簧27弹力的调节;所述进液口24处设有朝远离进液通道22方向扩散的喇叭口,该喇叭口可使吸油更加顺畅。 [n0025] 上述固定连接均为焊接或螺栓固定等常规固定连接方式;上述转动连接为轴承连接;上述密封连接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密封胶圈或油封进行密封;上述驱动元件可为三相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现有技术中的常见驱动元件,其可搭配减速器进行使用。 [n0026]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多出口润滑泵,包括储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罐底部外侧圆周均布有若干个与储油罐连通的泵芯(2);所述储油罐内转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泵芯(2)工作的偏心轴驱动机构(3);所述储油罐底部设有用于驱动偏心轴驱动机构(3)转动的驱动元件(4);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3)顶部设有可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的搅拌组件,与可将储油罐内的介质朝泵芯(2)方向引导的引导组件;当驱动元件(4)驱动偏心轴驱动机构(3)转动时,偏心轴驱动机构(3)依次驱动不同的泵芯(2)进行工作,且搅拌组件与引导组件随着偏心轴驱动机构(3)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与导向。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与储油罐内侧壁形状相适配的搅拌板(51)、固定在储油罐上的挡板(52);所述搅拌板(51)底部与偏心轴驱动机构(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52)上设有供储油罐内的介质流动的缺口;当偏心轴驱动机构(3)转动时,搅拌板(51)随着偏心轴驱动机构(3)的转动对储油罐内的介质进行搅拌。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罐由盖板(11)、上罐体(12)与下罐体(13)组成;所述下罐体(13)上设有若干个与泵芯(2)相适配的固定孔,所述泵芯(2)密封连接在固定孔内;所述上罐体(12)设置在下罐体(13)上方,上罐体(12)内设有中间保持架(14),上罐体(12)通过中间保持架(14)固定连接在下罐体(13)上,且上罐体(12)与下罐体(13)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盖板(11)可拆卸地盖合在上罐体(12)上方;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3)下端与下罐体(13)底部转动连接,且偏心轴驱动机构(3)下端与下罐体(13)底部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3)上端与中间保持架(14)转动连接。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均布在中间保持架(14)上的若干进液槽(61)、与最少可盖合一个进液槽(61)的压板(62);所述压板(62)位于中间保持架(14)上方,且压板(62)一端与偏心轴驱动机构(3)固定连接;所述压板(62)靠近其本身移动方向的一侧设有向上翘起的引导斜板(63)。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罐上部设有用于检测储油罐内的介质液面高度的检测传感器。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传感器为电容式传感器(71)和/或超声波传感器(72)。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轴驱动机构(3)包括偏心轴(31),所述偏心轴(31)上从下至上依次套接有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第三轴承(34)与第四轴承(35);所述第一轴承(32)上套接有第一回拉环(36),所述第一回拉环(36)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卡接环,所述第一卡接环的内环壁、第一回拉环(36)顶面、第二轴承(33)外环壁之间形成可卡接一泵芯(2)动力端的第一卡槽(38);所述第四轴承(35)上套接有第二回拉环(37),所述第二回拉环(37)底部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二卡接环,所述第二卡接环的内环壁、第二回拉环(37)顶面、第三轴承(34)外环壁之间形成可卡接另一泵芯(2)动力端的第二卡槽(39)。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芯(2)包括泵体(21),所述泵体(21)内设有进液通道(22),泵体(21)的一端设有与进液通道(22)连通的出液口(23),泵体(21)另一端的侧壁设有与进液通道(22)连通的进液口(24);所述泵体(21)设置在储油罐上,且泵体(21)上的进液口(24)位于储油罐内;所述出液口(23)与进液通道(22)之间设有单向阀组件;所述进液通道(22)远离出液口(23)的一端滑移连接有柱塞(25);所述柱塞(25)远离进液通道(22)的一端卡接在第一卡槽(38)或第二卡槽(39)上。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设置在出液口(23)靠近进液通道(22)一端的放置槽、设置在放置槽内的单向阀杆(26)与弹簧(27);所述放置槽靠近进液通道(22)的一端设有朝着出液口(23)方向倾斜的第一锥面,所述单向阀杆(26)靠近进液通道(2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锥面相适配的第二锥面;所述弹簧(27)套接在单向阀杆(26)远离进液通道(22)的一端,为单向阀杆(26)提供一个向着进液通道(22)方向的力,使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密闭贴合。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出口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7)一端设有用于将弹簧(27)限制在放置槽内的弹簧螺母(28),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弹簧(27)进行径向限位的弹簧座(29),所述弹簧(27)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弹簧螺母(28)与弹簧座(29)上;所述弹簧座(29)套接在单向阀杆(26)上;所述弹簧螺母(28)外表面与出液口(23)螺纹连接,弹簧螺母(28)远离弹簧(27)的一端设有调节凹槽(30)。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6354816B1|2002-03-12|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feeding lubricating oil CN214332275U|2021-10-01|多出口润滑泵 CN102734109B|2015-05-20|一种全水润滑阀配流柱塞水泵 CN202690344U|2013-01-23|一种全水润滑阀配流柱塞水泵 CN106593851B|2018-09-14|一种斜盘及采用了该斜盘的轴向柱塞泵/马达 CN201187440Y|2009-01-28|可调节式电动多点干油润滑泵 CN213299587U|2021-05-28|一种用于单线集中润滑系统润滑剂供给装置 CN211952200U|2020-11-17|智能防爆自动注油器 CN210153518U|2020-03-17|一种风力发电机润滑泵 CN201786591U|2011-04-06|一种易于维修的轴向水压柱塞泵 CN2876513Y|2007-03-07|柱塞式润滑泵 CN108278186B|2019-05-28|一种油水分离式空间凸轮传动的二维柱塞水压泵 CN214037782U|2021-08-24|一种多头注油器 CN202215918U|2012-05-09|一种螺杆式电动加脂桶泵 CN201412662Y|2010-02-24|轴向式电动油脂润滑泵 CN2365422Y|2000-02-23|一种柱塞泵 CN212799809U|2021-03-26|一种旋转式滗水器出水端主轴支承结构 CN209893088U|2020-01-03|一种便携式油脂加注机及其加注泵 CN2431417Y|2001-05-23|一种转子柱塞泵 CN212225583U|2020-12-25|一种离心泵油脂润滑机械密封口环 CN212745118U|2021-03-19|一种高效节水的弹性座封闸阀 CN212719133U|2021-03-16|一种吸脂器及吸排脂系统 CN102182904B|2013-10-09|粘稠油脂二级润滑泵装置 CN209484251U|2019-10-11|油脂加注机及其加注泵 CN203784614U|2014-08-20|多点电动油脂泵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143743.4U|CN214332275U|2020-12-23|2020-12-23|多出口润滑泵|CN202023143743.4U| CN214332275U|2020-12-23|2020-12-23|多出口润滑泵|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